
8月7日,农历闰六月十四,立秋。“凉风至,白露降,寒蝉鸣。”暑气未消,立秋悄然叩门,太阳行至黄经135°,天地间开启“阳收阴长”的转折。虽名“秋”,反因闰月加持更显炽烈——古籍载“秋裹伏,热得哭”,农谚亦警“晚立秋热死牛,母秋凶似火”,皆预示“秋老虎”的余威将盘踞良久。
立秋习俗是农耕智慧与生命仪式的交融。北方人家灶头煨着“贴秋膘”的红烧肉,肥瘦相间的五花浸透酱汁,热气蒸腾中弥补苦夏亏虚;江南街巷则飘散“啃秋”的清甜,西瓜剖开沙瓤如胭脂,一口咬下“咬住残暑”,老话笑谈“立秋食瓜,不染疖痱”。赣皖山区间,“晒秋”画卷正浓烈铺展:辣椒赤红、玉米金黄,层层叠叠晾满黛瓦木檐,将丰收的炽热定格成大地艺术。更有隐秘的“躲秋”传统——属蛇、虎、猴、猪者,于交节时分闭门静坐,一盏乌梅生姜茶熨帖身心,避让天地气转的锋锐。
养生之道贵在“敛润防燥”。辛辣油腻易引肝火,宜以莲藕花生汤、冰糖炖银耳等柔润之味调和。晨起可赤脚踏露水“接地气”,暮时揉腹助运化;若逢“闭眼秋”的溽热未退(今年立秋恰在白昼午后),八段锦一招“两手托天”疏通三焦,最忌大汗淋漓耗伤津液。
田间万物正迎来微妙博弈:华北玉米灌浆渴求昼夜温差,“公秋”属性助其籽粒饱满;长江流域棉铃却忧秋雨过盛,农人冒暑追施钾肥固荚。气象云图上,台风胚胎旋成紫色涡流,未知是解旱甘霖,还是折穗狂澜——恰似古人“睁眼秋涝,闭眼秋旱”的谶语,在现代科技与千年经验的碰撞间,激荡出新的生存诗篇。
文字素材|源于网络
图片来源|梁德添